行走伊斯坦布尔(三/四/五篇)
2015 . 09 . 22


作者     陈驰


第三篇:天堂之间

当初选择这家酒店,就是因为它的黄金位置,酒店是以前的老建筑改建的,和其他老城区建筑一样,房间都非常狭小,但高一点的房间和顶层的早餐厅都有无敌景色,都可以俯瞰整个苏丹艾哈迈德老城区中心广场,左边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右边是蓝色清真寺。





图 17 Golden Horn Sultanahmet Hotel

图 18我的房间,窗外就是蓝色清真寺


这两座牛逼哄哄的历史建筑,对任何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来说,都是必学必画必考的内容。第一次能够亲眼面对,自然有点小激动。曾经到访过西班牙科尔多瓦由清真寺改建成的教堂,这次来到由教堂改建成的清真寺,这会是怎样一种截然相反的体验?总的说来,就是好建筑谁都想用。

对宗教我没研究,对建筑也只是略懂一二,并没有像其他旅行者那样,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感觉没啥需要,如果真有需要,我会去找度娘和股沟。我只是在这里感受到强烈的“无边界”文化——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大,再说直白一点就是:这里什么人都有,什么人在这里都毫无违和感!与之相似的城市还有阿姆斯特丹,但那里更多的是西式和前卫的大融合,东方的东西,还是非主流。但伊城却不一样,至少我自己感觉如此,在这里没有感觉过多的陌生,白人黑人黄人棕人均分。这和处于欧亚非中东地区交叉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应该有直接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世界只有一个首都,那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作为两大地标建筑,定义了老城区的城市天际线,但这只是对一般游客而言,因为大多游客在这座城市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老城区和加拉太大桥以北。但就整座城市的布局而言,并无真正的地标性可言,也谈不上完整的城市设计的意义,毕竟这是一幅新老结合的城市拼图。复杂的地形和城市发展史导致交通非常混乱,这也成为伊斯坦布尔申奥屡次失败的原因之一。对于旧城而言,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界定着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尺度,在这种复杂的地形和交通状况下,对这座城的认识,心理图景是最重要的,市民和我们游客一样,必然心目中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和文化拼图。就像成都,游客关心的是宽窄巷子和锦里美不美,我却更关心西二环高架和光华村堵不堵。





图 19我背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图 20蓝色清真寺内院





图 21由清真寺定义的城市天际线






图 22蓝色清真寺内部

图 23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19世纪末,一处小小的咖啡厅因为法国诗人Pierre Loti的偏爱而名声大燥,它地处金角湾南岸的山顶葡萄园中,可以俯瞰金角湾的沙洲和沟通欧洲区的几座大桥。


但重点是,它东西两侧的山坡,便是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墓地。在墓地边喝咖啡,又是怎样一种体验?还有很多人来到墓地拍照留念。在我们东方人看来“不吉利”的场景,据伊斯兰教义的解释,穆斯林是不惧鬼魂的,大家都在末日那天同时接受审判。面对墓地,更有人把这个咖啡厅的景色形容“身处天堂之间”。由此推而广之,伊斯坦布尔市民的生活也可以说和这座城市的建筑遗产一样,游走在不同宗教之间,天堂与人间乐土之间了。




图 24PIERRE LOTI咖啡厅内部的画像







图 25咖啡厅旁边的墓地


图 26咖啡厅旁边的墓地


文化意识的不同,直接导致对事物看法的迥异。但深层次文化的事我并不太懂,经济的发展我也看不明白,只是出于本能和猜测,为一些历史建筑的未来,隐隐地有些担忧。这里就包括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市场:大巴扎。


第四篇:大巴扎的未来


我一直认为自由市场的繁华程度,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像北京的秀水街,成都的荷花池,西雅图的派克市场,这其实是真正能够代表这座城市性格的地方。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市场”,是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起来的市场,而不是某届政府试图“打造”出来的“XX文化一条街”。它可能和现代城市管理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何管理是个难题,暂时不论,单就市场本身来说,可赞,也可忧。


BAZAAR,原意是“有顶蓬的市场”,这也就区分了一些码头和广场集市。回来找了度娘,这个大巴扎起源于征服者穆罕默德时期的一个围有栏杆的小小石制品交易区,后来不断有商家要求加入,并为自己的商铺建起了屋顶和走廊,这样无论天气如何,人们都可以在这有顶蓬的商铺里,舒舒服服的进行交易了,不怕风吹雨打。多少个世纪以来这里都是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中心,在典型的土耳其式拱顶覆盖下,这里有超过四千家小商店、有数公里长的通道,还有清真寺、银行、警察局、餐馆和手工作坊等等。整个集市纵横跨越七、八个街区,几乎全部有屋顶覆盖。






图 27GOOGLE EARTH的大巴扎3D模型图





图 28大巴扎入口

图 29一个小孩坐在父亲肩上逛大巴扎





图 30大巴扎的小工艺品区

图 31大巴扎的香料区


关于大巴扎的未来,这是一个好大好大的题目,当然不是我能够担心的问题。但按这两年流行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实体店”,在“电商”经济的冲击下,很难保证它还能维持几百年前的地位,至少就本身功能而言,已经转变很多。目前这里更多的是个“旅游景点”,而非真正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市场”,这点我在大巴扎的几个商家那里都得到了证实,他们普遍反映这几年生意不如以前好做,更多的是作为景点为游客提供“巴扎式购物体验”,所以更多的顾客来自外地和外国,大家来买的是“纪念性生活用品”,而非以前的“纯生活用品”。

这点让我想到成都的荷花池,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好多年,成就了一批千万富豪,一度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贸易中心。但也就是在这几年,不可避免的面临城市结构调整而不得不搬迁的窘境。这点很多人反对,觉得是政府的一意孤行,站在个体商家的角度,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很大的损失,但站在整个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来看,这也是迟早的事,毕竟传统的荷花池贸易方式,正在快速的转变为“纪念性游览地”——无力的物流系统、强大的电商冲击、异变的购物体验,都促使这个传统的“贸易中心”功能迅速丧失。荷花池所担负的经济推动作用,已经完全不能与之所在地块的价值增长相匹配。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成都国际商贸城”。规划之初一定是红红火火的,毕竟“国际”这个词用上去了,高大上即听感,就像一些地段偏远配套不齐环境恶劣质量低下的小楼盘,同样也喜欢用这个词一样。谁知道马云们从中搅局,把整个中国贸易乃至世界经济的模式都改变了,以前荷花池“旺铺”一铺难求的局面,变成了现在的国际商贸城入驻商家仅有4成的尴尬境地。宽阔的北新干道和周边的货运大道,都没有出现预想中的那样货车排成一堵墙的局面,反而是空旷的卖场和无力的广告配上稀疏的人流,还没入驻的铺面就已经开始变得陈旧。先前规划的前两期已经建成,但惨淡的入驻率导致原计划2015年建成的3期4期,至今依然是荒地。

究其原因,“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或者说生活模式,已经无需那么大的“仓储式卖场”,买家可以先在移动终端海选,再去厂家或者体验店精选,直接下单从工厂发货就行了,省去了“逛”这个步骤,也省去了多余的物流。成都国际商贸城的未来如何,真不好说。以前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如果还在,至少可以作为一个“景点”,但新建的国际商贸城,还能作为什么呢?

成都如此,伊城也不例外,这就是大巴扎必须面对的未来。但实在不愿意看到伊斯坦布尔某新区再规划一个“伊斯坦布尔国际巴扎商贸城”。

不过,“新伊斯坦布尔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动工了。

第五篇:新伊斯坦布尔国际金融中心

我不知道“商贸城”和“金融中心”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区别,单就画面感而言,一个是穿双星拖鞋提着大号编织袋里面装着十八双皮鞋站在太阳坝等火三轮,一个是穿Prada高跟鞋拿着Grande的Starbucks里面No Sugar加一个Shot站在Lobby等Uber。或者这么理解,一个是卖货的,一个是卖钱的。

作为建筑师,我更关心这个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土耳其计划2023年成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由美国HOK公司设计的伊斯坦布尔国际金融中心项目(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目前已经处于施工之中。





图 32IIFC规划鸟瞰

图 33IIFC规划总图


我查了HOK的网站,对这个项目,他们的标题是:A Plan for Istanbul’s Wall Street,这种提法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在国内的很多三线四线城市,几千平米商业项目也可以喊出这种口号,“广汉华尔街”就像“东方威尼斯”一样,遍布神州大地。我一直偏激地认为,但凡以别人的名号加前缀来形容自己的,成功者甚少,当然,更多时候是为了广告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已,关于商业运(炒)作,这点无可厚非。

土耳其政府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地标性项目,使伊斯坦布尔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将容纳土耳其金融市场领先的企业公司,国有和私营银行,以及其他相关公司。项目共包含420万平米的办公、住宅、零售、会议、酒店和停车空间。

项目地处亚洲区的Atasehir,整个区域都是新规划的,典型的全新规划全新建设的风格。我去了项目现场,已经有好几幢高层建筑几乎已经封顶,和大部分新区一样,道路宽广,人迹罕至,也许几年以后,这里会火爆起来,也希望如此,希望这个区域会成为成都的天府新区一样,在饱受各种诟病的同时,切实解决了一些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就最近伊斯坦布尔新建的一些大型项目来看,重点基本上已经放在了亚洲区,以及欧洲区北部Levent。亚洲区目前仍然不算景气,但希望这几个大项目能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里面就包括位于IIFC对面的一个新建的住宅综合开发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


To be continued…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