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伊斯坦布尔(九/十篇)
2015 . 09 . 30



作者     陈驰



第九篇:旧城改造


照常理说,像土耳其这种拥有辉煌历史,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往往会上演“双城记”,一城代表历史与传统,一城代表现代与未来,而且两城往往都互相看不上,就像北京与上海,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墨尔本和悉尼,开罗和亚历山大,新德里和孟买。如果说这里也有双城记,那就是金角湾的南北两侧。作为苏丹艾哈迈德老城的南岸和以Taksim为中心的北岸,中间的加拉太大桥,就扮演着“城市代言人”的角色。




图 74横跨金角湾的加拉太大桥






图 75加拉太大桥的钓鱼人


图 76加拉太大桥的鱼竿


加拉太大桥是几乎所有游客必到的一个地方,也算一个“景点”吧,但加拉太大桥究竟长什么样,估计很多去过的人也都记不清,我也不例外。这其实又是之前提到的,文化和关注点的不同。这么重要的一个“景点”大桥,如果在成都,一定会有桥头的“文化广场”作为支撑,一定会做立面改造,也一定会做光彩工程,更不允许有人随随便便在上面钓鱼,弄得满桥鱼腥味。但加拉太大桥,却就这样,邋遢的精彩着!


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这座桥上究竟有多少人钓鱼?


毫无疑问不分季节的钓鱼者、满桥的鱼鳞鱼皮鱼血,和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成了加拉太大桥最大的风景,游客和居民似乎都更中意这种“乱七八糟”的景观,而那些经过立面改造拥有光鲜外表的文化广场,却大部分都只活在决策者意淫的精彩氛围里,我叫它“规划洁癖”。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西郊,几年前建了几座高层建筑,因为破坏了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的天际线,土耳其一家法庭近日做出裁决,要求拆除三幢(37F、32F、27F)大楼,“它们对世界遗产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土耳其政府有责任保护这些遗产”。为此,伊斯坦布尔市政府提出上诉,认为新建项目在各项审批中均得到认可,一切手续均合法,拆除将给业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且缺少法律支撑。经过几轮辩论,土耳其国务委员会最后还是作出裁决,驳回伊斯坦布尔市政府的上诉,维持法庭原判,要求拆除这三栋大楼。



图 77拆楼新闻成为头条


其实我一直怀疑拆楼的真实原因,说不定是什么政治阴谋,管他的,反正拆了,这对一个旅行者来说,或者对一个和这几座楼没有关系的人来说,是个好事。但就我的了解,伊斯坦布尔拆除老建筑的情况却并不多,这和国内的规划思想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不说,旧城改造,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成功的范例屈指可数,毁灭性的灾难却多如牛毛,不管决策者承认与否。这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听起来更高级一点的名词,叫“城市更新”,究其根源,也就是旧城改造,再说具体点,就是“一种将已形成的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从而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进行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进行改造和重建,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这段话听起来很准确,但读起来很拗口,这就是“官方说法”的普遍感觉,找不出破绽,也找不出亮点。


城市更新的孪生兄弟,就是城市设计,这也是介于规划学和建筑学之间的一个学科,我本人也只是道听途说一丁点,没有仔细研究过。关于具体的内容和准确的解释,很多学者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也就轮不到我插嘴了,更何况我也没有什么更独到的见解。


但就感受而言,我和众多的非专业人士一样,对大量旧城拆后重建的方式一直持质疑态度,尽管我自己也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比如先拆掉一个几百年前的老房子,再以最快的速度新建一个“古城”,打造一条“风情街”。这种做法的直接好处是可以让参与者或多或少的赚到一笔,然后在衣食无忧的时候,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批判别人这么做的不妥之处。我就正在这么干……






图 78被涂成彩虹的台阶


图 79老城区屋顶寸土寸金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早在1985年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从而也得到很大程度的保护。基本保护思路也一直沿用欧洲的方式,即内部功能性改造,这和我们前几年流行的以“建筑立面改造”为主的旧城改造思路刚好相反。前者耗时耗力且不易出效果,后者简便易行见效快,这也是很多决策者乐意为之的主要原因。通过立面改造,短期内即可呈现一个“整洁”的外形,或者人为打造一个高低错落的“天际线”,或者不管10米还是100米的建筑都要求做成古香古色的坡屋顶。






图 80耶尼清真寺前卖鸽子饲料的人


图 81一位电视台摄影师腿上纹着中文“勇敢”和“马”


图 82一位女性穆斯林在蓝色清真寺院子玩手机


另一个旧城改造的体现就是“规范店招”政策。这应该是这几年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设计概念,我去过很多地方,也查阅过很多资料,至今没有找到第二个有类似规定的地方。有的地方相关的城管条例会提到这个,但更多是“禁止性”条文,即不能怎么做,不能对什么造成影响,而不是我们这样要求的“命令性”条文,即必须怎么做——只要是沿街的商业店招,都被强制要求“统一、规范、整洁”,这些都是褒义词,我找不出反驳的地方,只是隐约感觉这一条街都是同一家人开的店,而且老板有强迫症!也不知道这个政策的制定者,看到香港的店招,会不会整个人都不好了……





图 83被“禁锢”的店招,毫无商业氛围


图 84香港店招


第十章:《DIAMONDS》


这是Rihanna的一首经典歌曲,曾经在2012 Victoria’s Secret Show和2013全美音乐奖颁奖典礼上演唱。作为伊斯坦布尔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官方宣传片音乐,无论编排、画面、氛围,个人觉得都完胜另外两座城市,东京和马德里。






图 85伊斯坦布尔申奥标志


图 86伊斯坦布尔申奥宣传片镜头


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Shine bright like a diamonds,这就是伊斯坦布尔,她在这座星球上以截然不同的一种性格闪亮的存在,就像他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一样,欧亚大陆的连接口,东西文化的碰撞处。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的地方,也总是能产生出特殊的情怀。


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吸引力,无需过多描述,太多太多的人为此惊叹,也因此诞生了帕慕克和他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我只是在出发之前,花了点时间草草浏览了一下,在飞机上的无聊时光又翻了几页,可能因为对文学本身并不怎么感兴趣的原因,这种大作并没有唤起我很强烈的共鸣,但毕竟作为2006年诺奖得主的代表作,我相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定是非同一般的。


这座城,按时下国内铺天盖地的城市宣传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被列为A-级别的“Global City”。从公元前7世纪的拜占庭,到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直到18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到来,才有了今天这个名字,伊斯坦布尔。和她辉煌的历史一样,这里留下了辉煌的建筑,而且大多保存良好。铺天盖地的旅行攻略都会大篇幅的介绍她的历史、文化、美食、建筑、艺术,以及皇族的生活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毕竟这是一座必须面对2020年的城市,所有现代城市无法回避的问题,她也不一例外的需要面对。她绝不是像宣传的那样完美,她有太多的问题,市民有太多的抱怨,有的甚至几乎无解。就像北京,必须面对诸如交通、环境、生活成本等比中国其他城市更为敏感突出的问题,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作为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代表的吸引力,人们一边抱怨,一边趋之若鹜。无菌,便无力;无过,便无意;无暇,便无趣,这才是首都。


就像开篇说的那样:


如果世界只有一个首都,那便是伊斯坦布尔。



The end

返回上一页